快乐科研 幸福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创新工程» 科技创新工程简报» 创新工程简报-2015年第二期

创新工程简报-2015年第二期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15-10-12

国际天然纤维组织秘书长来麻类所开展合作

3月31日至44日,国际天然纤维组织(INFO)秘书长迪利普(Dilip Tambyrajah)访问了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

麻类所召开了世界麻类纤维及其产品研究与发展学术报告会,陈万权所长介绍了麻类所基本情况。迪利普作了关于国际硬质纤维组织情况和国际天然纤维生产情况的报告。双方探讨了在中国举办下一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硬质纤维会议(FAO-IGG)的可行性,并就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天然纤维组织等事宜开展了讨论。

随后,迪利普实地调查了中国苎麻纺织品的生产和加工情况,参观了麻类所望城实验基地和白箬铺实验基地,研讨了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双边或多边合作事宜。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团队首席专家王朝云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麻纤维复合材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的主要工作进展,迪利普就国际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发展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双方探讨了该团队与国际天然纤维组织成员开展合作的有关事宜。

 

麻类所与椰子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4月13日,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在海南文昌举行科技合作签约仪式。这是麻类所落实中国农科院协同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又一重要举措。麻类所所长陈万权与椰子所党委书记赵松林代表双方就“共建林下种养立体农业生态模式”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该协议明确了双方5个方面的合作,包括联合进行林下复合经济作物资源与利用研究,发挥双方的科研优势,重点开展林下种麻养羊、养鹅产业模式研究与推广;以合作研究椰衣纤维综合利用为重点,共同争取国家部委各类项目的支持;利用椰子所土地资源和麻类所科研优势,共建南方经济作物试验站;双方定期互派科技人员到对方进行考察学习与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双方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科研平台。

签约仪式上,中国热带农科院副院长汪学军指出,两所资源与技术的结合,既将涌现新的亮点,又会催生新的合作项目,还将带动与该院其它研究所的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为下一步实现全方位协同创新、合作共建、促进我国热带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陈万权介绍了麻类所在麻育秧膜、重金属吸附、固土保水、麻饲料、麻食品等麻类作物多功能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他指出,麻类所新近进入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南方饲料种质资源与利用、特色蔬菜资源与遗传改良、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等3个新领域,与椰子所从事的研究内容相互融合,研究方向紧密相关,为携手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奠定了基础,可通过“种养结合”、“地空结合”、“区域联合”等“三个结合”,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建立种养结合的农业全产业链科技合作新模式。采取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享成果资源和人才等合作方式,实现互利互赢,促进共同发展。

赵松林表示,椰子所有充足的土地和大量的水域,这些资源为林下种麻养羊、养鹅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希望双方在签署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各项举措,细化合作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合作共赢。

 

 

瓜尔豆胚芽用于临武鸭养殖效果显著

瓜尔豆胚芽(guar germ)是豆科植物瓜尔豆种子的胚芽部分,生产瓜尔豆胶的副产品,蛋白质含量高,适合用做家禽饲料,是一种新型蛋白质饲料资源。我国已将瓜尔豆粕和瓜尔豆胚芽粕列入饲料原料名录,研究畜禽对瓜尔豆胚芽的养分利用情况对饲料原料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南方饲料种质资源与利用研究团队以临武鸭为试验动物,通过代谢试验的方法,进行测定瓜尔豆胚芽的鸭代谢能和肉鸭对瓜尔豆胚芽中常规养分和氨基酸的利用率,并进一步在瓜尔豆胚芽中添加含有蛋白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的复合酶制剂,系统研究复合酶制剂对瓜尔豆胚芽中养分和能量利用的改善效果,为开发瓜尔豆胚芽在鸭饲粮中的使用和配方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临武鸭对瓜尔豆胚芽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能量的真可利用率分别为67%、68%66%83%77%;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分别为1113 MJ/kg17种氨基酸的真可利用率为68% ~ 93%;添加复合酶使临武鸭对瓜尔豆胚芽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能量的真可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2%8.0%5.8%3.7%3.3%P> 0.05);17种氨基酸的真可利用率提高了1.7% ~ 11.6%。

本研究表明,瓜尔豆胚芽适合做为动物饲料,而且添加复合酶能够提高临武鸭对瓜尔豆胚芽的养分、氨基酸和能量利用率及代谢能,改善瓜尔豆胚芽的营养价值。该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院选中文核心期刊《动物营养学报》(2015,27(4))。

 

 

麻类所召开麻类种质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

受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委托,2015年4月8-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在湖南长沙组织召开了“国家麻类种质资源分类原则与分类名录”专家审定会暨麻类种质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甘肃省农科院、河北张家口市农科院、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院等10个单位的40多位专家教授和青年科技骨干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圆满完成了“麻类种质资源分类原则和分类名录(修订稿)”,达到了预期效果,对加强我国珍贵麻类资源保护利用,促进麻类种质资源的国际合作交流,支撑麻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还对麻类种质资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建议,作为传统优势学科,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今后要围绕“团结、深度、成果”做文章,建立以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牵头,全国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新形势下,强化麻类资源收集、功能材料的发掘和创新利用等工作,更好的服务于麻类产业发展的需求。会议还讨论了《中国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及其主要性状》和《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学》的编辑和出版事宜。

 

 

农业部曾衍德司长一行到麻类所调研

4月15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司长、中国农科院雷茂良副院长一行到麻类研究所调研,就麻类所在麻育秧膜、生物脱胶以及苎麻重金属吸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与麻类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领导以及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代表、研究员代表和青年科技人员代表进行了座谈。

麻类所所长陈万权在座谈会上就麻类所近年来在学科调整、科技创新、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条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做了介绍。

曾衍德表示,麻类所突破传统,积极探索和开发麻类作物新用途,实现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使人们对麻类所和麻类作物有了全新的认识,麻类所在此发展基础上,要突破自然条件的约束,积极发挥麻类作物的两大作用:一是在“调结构”方面,积极推进“麻改饲”研究工作;二是从“转方式”入手,开发环保型麻育秧膜、麻类作物重金属吸附方面的产业潜能。他还要求要做好三个对接工作,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围绕生产需要,推进麻类育种、栽培、加工和植保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二是在成果应用方面,要做好“麻改饲”区域布局、种养结合以及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对接工作;三是在产业开发方面,麻育秧膜技术前景广阔,要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麻产业的发展。

雷茂良对麻类所近几年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这次调研感受到了麻类所的新气象;麻类所是中国农科院最南的研究所,在坚持以麻为主的情况下,面向南方经济作物发展需求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积极拓展了学科。他强调,农业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服务农民,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才能真正起到科技支撑的作用;“麻育秧膜”已形成了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可喜。

农业部种植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袁龙江局长、湖南省农业厅粮油处许靖波处长等陪同调研。

所属类别: 科研动态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