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快乐科研 幸福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本所概况» 历任领导
  •   王耕,男,1906年生,河北省衡水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当过中学教师和中医医生。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曾担任过河北省荥鹿县县长、晋县县长、冀南战委分配部部长、冀南第四专员公署专员、冀鲁豫交通局副局长、邮电局局长。1948年南下至湖南省军管会任秘书长,1950年在湖南省浏阳领导土改,后调任湖南省高级检察院办公室主任。1953年2月——1954年12月,任湖南省农业试验总场副场长、党支部书记,1954年12月——1957年6月,任湖南省综合农业试验站站长。之后,到大通湖农场任场长。1958年调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任副所长,担任建所筹备小组组长,1959年2月任命为湖南省麻类研究所所长,1960年4月,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专业学校校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立场坚定,勤奋努力,认真负责,积极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在麻类所筹建和开创阶段,艰苦创业,边建所边组织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表扬,在任所级领导期间,本所被树为红旗所。1965年8月13日因病逝世。

  •   王星五,男,1917年生,原名王文安,河北省曲周县人。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省曲周县粮秣科员、冀南三专署仓库主任、邯郸市财政科副科长、科长、南下供给处长、湖南益阳专署粮食局副科长、科长、局长、湖南省财政厅农税科长、大通湖农场场长、湖南省农业厅计财处长、办公室主任、湖南省农科所副所长、中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12月任命为湖南麻类研究所所长兼党总支书记。1965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1966年8—10月,参加赴巴基斯坦考察黄麻生产代表团,并任团长。1967年9月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斗,同月16日不幸逝世。他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期间,刻苦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发表过有关农业的科学论文,同时,在工作中广泛团结同志,努力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湖南农业和我国麻类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

  • 郎续纲,男,1924年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2年在华北农事试验场农业技术训练部学习结束后,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工作,1961年调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还先后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湖南省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政协湖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委员。1978年、1979年两次选评为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和省革委的先进工作者。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研究的青麻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红麻南种北植试验等,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主持研究的“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和参与的“全国麻类作物化肥网试验”(土肥所主持)于1978年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末,在黄淮海山东禹城试验区开展的红麻制浆造纸生产系列化技术研究,经国家验收组验收鉴定。共取得科技成果6项,1988年曾为亚太经社会举办的国际黄麻脱胶技术培训班授课。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科普文章20余篇,并翻译了许多日文科技文章。主持和参与撰写的主要著作有:《洋麻南种北植试验观察》、《大麻的栽培技术》、《麻类作物栽培技术》、《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国的苘麻》、《苘麻华北大青杆》等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学卷》麻类分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麻类分支副主编、《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副主编。

  •   孙庆祥,男,1936年生,辽宁省海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1年4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历任生理生化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兼党委书记。先后任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级技术职务评委、中国作物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和1992年先后获农业部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了“苎麻微生物脱胶”、“黄麻和红麻微生物脱胶”的研究,参加了“低洼盐碱地种植红麻技术”、“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中国黄麻红麻种植区划”等研究。主持的“苎麻细菌化学联合脱胶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参加的“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和“全国化肥网试验”(黄麻试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加的“中国黄麻红麻种植区划”、“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先后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共获11项科研成果和3项专利。曾多次受聘到农业部、商业部、纺织部举办的麻类科技人员培训班授课,担任“亚太经社会”举办的“国际黄麻脱胶培训班”主讲老师。主编了《麻类作物栽培》、参加编写了《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麻类条目等3部著作,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1篇。

  •   孙家曾,男,1935年生,天津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1年4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先后被派往河北省保定地区农科所、山东生活上即墨县、湖南省南县等地蹲点,1972年起从事黄麻育种和品种资源研究工作。曾担任品资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9年晋升为研究员。历任全国及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委员、农业部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特邀评委、第二届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委、湖南省沅江市第九届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参加推广“红麻炭疽病综合防治技术”、“红麻南种北植高产栽培技术”、“北方红麻盐碱地种植红麻的经验”、“湖南南县黄麻高产栽培技术”,共同主持研究了黄麻新品种圆果种“71-10”、“宽叶长果”的选育,“湘黄麻1号”的选育、“云南省麻类资源考察搜集及其鉴定利用”、“黄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力及相关研究”等课题,参加国家黄麻组织种质资源项目,获得科研成果15项,主持完成的“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与利用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农业部和湖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院级奖3项。参加撰写的著作有:《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中国作物栽培》、《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麻类作物栽培》等11部,发表科技论文49篇,翻译俄文文摘70余条。先后赴泰国、孟加拉、日本参加学术会议。曾多次为农业部、纺织部、商业部举办的各省麻类科技人员培训班和亚太经社会举办的“国际黄麻脱胶培训班”授课。

      

  •   熊和平,男,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同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1993年、2008年分别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大学获得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和EMBA学位。先后前往意大利农业委员会、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黄麻组织、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波兰天然纤维与药用植物研究所等访问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
          长期从事麻类作物遗传育种与多功能开发研究。在麻类作物遗传改良与应用、苎麻饲料化、麻类作物纤维和副产物多功能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在苎麻产量预测、氮代谢、孤雌生殖、纯系育种、苎麻遗传转化体系等基础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前期、“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项目、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科研课题23项,其中2008-2015年被聘任为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013-2016年主持中央驻湘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发展专项重点项目;2014-2018年主持湖南省重点项目“生态修复用镉高积累苎麻品种筛选”。任所长期间,构建了麻类行业的十大技术创新平台,凝聚了一支长期从事麻类研究的国家级人才队伍,为推动国家麻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9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农业部鉴定成5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级以上奖励5项、育成品种3个,在审发明专利6项。主编著作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7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9篇,H指数达到14。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7名、硕士7名。

  •     陈万权,男,汉族,1962年9月生人,重庆市丰都县人,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农业英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麦类真菌病害(小麦锈病、赤霉病、黑穗病等)生物学及其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课题)17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件,其中“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果于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作物多样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于201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主编/副主编著作或论文集24部,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8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