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科研 幸福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创新工程» 科技创新工程简报» 创新工程简报-2015年第三期

创新工程简报-2015年第三期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15-10-13

 

麻类所助力利川高山功能蔬菜产业

4月28-29日,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率“特色蔬菜资源与遗传改良”和“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的专家及成果转化处副处长汤清明前往湖北省利川市,就联合共建“武陵山区萝卜与功能蔬菜研究基地”事宜进行实地调研和商讨。

在座谈会上,湖北省利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振宇详细介绍了利川齐岳山、麻山、金子山、佛宝山、石板岭、寒池山等6大板块生态型高山蔬菜生产情况:2015年该市蔬菜播种面积56万亩,预计产量突破160万吨,可望实现产值16.2亿元。他表示,利川市人民政府将在规划立项、办公场地、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用地等方面给予麻类所重点支持。陈万权对利川市充分利用地理和生态优势发展优质功能蔬菜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介绍了麻类所在南方特色蔬菜方面的科研进展与发展规划,对麻类所发挥科研优势、服务产业升级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双方围绕“打造全国高山功能蔬菜第一市”的总体目标,商定在利川共建“萝卜与功能蔬菜研究基地”,依托麻类所科技优势,紧密结合利川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本土企业优势,以利川及周边武陵山区的萝卜与药菜兼用作物种植业为服务对象,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共同打造特色样板农业。初步规划建立科研和试验示范基地110亩,其中功能蔬菜种质资源圃30亩、育种基地30亩和萝卜周年种植示范区50亩,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

 

麻育秧膜技术推进我国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进程

麻育秧膜是以王朝云研究员为首席的麻纤维产品与加工技术创新团队研发的新产品。与传统育秧技术相比,麻育秧膜具有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增强根系盘结力、提前插秧期等优点,应用麻育秧膜能够克服秧苗运输和插秧过程中容易散秧、漏插率高、秧苗损坏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

今年4月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与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湖南省长沙市联合召开了“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会议专家一致认为,目前我国水稻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需要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麻育秧膜水稻机插现场育秧、机插示范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环节。麻育秧膜产品及其在水稻机插育秧中的应用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的典范。

近期,该团队在前期麻育秧膜研究的基础上,又研发出“水稻机插育秧种膜片及其制造方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以麻纤维基膜为基础,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种水稻种子与麻育秧膜一体化产品,有利于实现精准、高效、环保的工厂化水稻机插育秧。传统的水稻机插育秧过程中存在育秧操作繁琐、秧苗根系盘结差、秧苗易散等问题。本发明则大大简化了育秧操作,农民无需播种即可育秧,麻纤维基膜可以促进秧苗根系盘结,提高盘结力,形成符合机插要求的秧苗,同时,由于秧苗质量的提高,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好,可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同时,团队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通过邀请国际天然纤维组织秘书长Dilip Tambyrajah来所交流、派出团队成员赴意大利国家研究委会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交流学习、聘请Mario Malinconico教授作为团队科技顾问等合作形式,为麻育秧膜产品取得新的技术突破和加大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麻类所与麦克马斯特大学合作共建实验室

5月5日,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就共建植物病原菌分子生态学联合实验室在长沙签署合作协议。这是麻类所落实中国农科院构建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又一重要举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徐建平,麻类所所长陈万权、科技处处长唐守伟、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严准研究员等参加了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联合实验室将主要围绕植物病害流行、病原-寄主互作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双方将依托麻类所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科技创新团队与麦克马斯特大学微生物生态与群体遗传学实验室(MEPG)的科技优势与平台资源,共同搭建植物病原菌分子生态学联合实验室。

双方还就成立联合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专家互访、人员培训、资源共享及共同申报国际、区域性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会后,徐建平一行还参观了麻类所各实验室和国家种质长沙苎麻圃及苎麻生态养殖园等基地,并与麻类所南方经济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加工微生物遗传改良与应用、特色蔬菜资源与遗传改良等创新团队的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麻类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初见成效

2015年1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家洋院长与麻类研究所陈万权所长在北京签订了创新工程绩效任务书,标志着麻类研究所科技创新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所上下精神振奋、热情高涨,创新工程工作大胆探索、稳步推进,目前已初见成效。

自签订研究所绩效任务书之后,麻类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进行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按照院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针对我所绩效任务具体内容,向各创新团队分解任务,并提出多项创新举措,圆满完成了《创新岗位年度责任书》和《创新团队绩效任务书》的签署。

实施创新工程伊始,我所首先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为鼓励各团队大胆探索创新,所里发动激励机制引擎,围绕创新工程颁布了《麻类研究所绩效考核实施意见》、《麻类研究所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办法》、《麻类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办法》、《麻类研究所管理服务岗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施行办法》、《麻类研究所青年英才(D类)管理办法》等5项新的规章制度,另有12项相关制度也将在年内出台。

虽然试点期工作目前只实施了几个月,但麻类所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合作交流、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进展明显。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135”发展目标,即1个团队引领国际科技前沿、3个团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个团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5年已申报科技成果奖励7项,相当于前4年申报总数(8项);申报专利数量大幅增加,超过前2年总和;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量创新高,已超过30项;国际合作交流目前已达38人次,是前2年之和,突破性地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共建协议2项;国内合作也空前频繁,已与9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沅江基地已纳入院综合试验基地规划,动物试验房、萝卜大棚、葡萄园、科研温室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结合学科调整,打破原有研究室和课题组格局,岗位人员实行自由组合、双向选择、岗位聘任,引进了3名团队首席(院青年英才计划后备人选),组建了3个新团队,全所9个创新团队已集中办公、统筹工作;所里通过顶层设计,提出了“三个一”的人才团队建设计划,即每个团队必须选培一名优秀人才(即优秀青年助长计划)、聘请一名国际知名专家做科技顾问、引进一名院青年英才计划人才,各团队的两项工作目前已基本落实到位,英才引进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采取每个创新团队配备一名管理秘书和财务助理的新举措,加强团队内部组织管理,规范使用专项经费;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展青年人的视野,锻炼青年人的能力,坚持每月举办一次青年学术论坛,让年轻科技专家及早走上学术舞台。新入所职工集中进行所情教育和基层锻炼,促使其尽早进入角色。

上述工作得到了以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魏琦为组长的“院所发展暨创新工程实施”督导调研组的高度肯定。5月26日,院第八督导调研组听取了陈万权所长关于“麻类所发展现状与创新工程实施情况”工作汇报,与所领导班子成员、创新团队首席、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科研一线人员座谈认为:麻类所创新工程工作是真抓实干;目标清楚,定位明确,人心所向;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有想法、有行动、有实效;体制机制建设紧紧围绕创新工程,有创新、有突破;职工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人心凝聚起来了,心思用在发展上了。

所属类别: 科研动态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