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科研 幸福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其他新闻» 媒体报道» 【新湖南】茶陵紫皮大蒜“腰围”大了一圈,怎么回事?

【新湖南】茶陵紫皮大蒜“腰围”大了一圈,怎么回事?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22-06-29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陈韫萌 廖勇凤

5月13日上午,在株洲茶陵县虎踞镇高水村,一场关于紫皮大蒜的“PK”赛正在上演。

蒜头平均直径4.14厘米、鲜产重量每亩561公斤,这是当地农户自种的大蒜测产数据。

蒜头平均直径5.25厘米、鲜产重量每亩1067公斤,这是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麻所)团队提纯复壮后的大蒜测产数据。

高下立判!

“都种在我家的地里,种的方法也一样,但专家团队的品种长得茂密多了,蒜头也胖多了!”农户谭张美表示叹服。

紫皮大蒜是如何“长胖”的?中麻所专家给记者说起了背后的故事。

先来一场“亲子鉴定”

茶陵紫皮蒜因香、辣、脆而颇负盛名。然而,近年来因蒜种退化严重、栽培技术不当等问题,导致蒜头越来越小。

谭张美家里祖祖辈辈种蒜,可他却坦言,越种越没劲。“收成不大,加上外省品种对市场的冲击,我们本地蒜卖不了好价格。”

2018年,茶陵县农业农村局搬来“救兵”,请中麻所研究员刘头明博士团队为茶陵紫皮大蒜提纯复壮,希望蒜头平均直径能达4厘米、干蒜产量达每亩650斤。

“提纯复壮的第一步,是得找到茶陵紫皮大蒜原种。”刘头明开玩笑地说,“要不然,养的可能是别人的‘儿子’。”

于是,一场大型“亲子鉴定”展开了。

科研团队走村访户,深入茶陵县大蒜主产区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共收集到大蒜资源32份。“蒜农都说自己种的就是本地紫皮蒜,但将这32份资源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31份大蒜资源进行DNA序列比较,还真发现了不少‘别人家的儿子’”。刘头明介绍,团队通过分子标记鉴定、基因组测序、田间评价等科研手段,确定了真正的茶陵紫皮大蒜原种。

把病毒扼杀在“摇篮”里

“亲儿子”长不大,乃病毒惹的祸。

“病毒一般会浸染植物各成熟组织细胞,但新生组织器官因其刚形成,病毒一般还未感染。因此,我们把大蒜新萌发的茎尖给剥离下来,进行组织培养,形成新的植株,就能隔断病毒在代间的传染。” 刘头明介绍,这是把病毒扼杀在“摇篮”里的最好办法。

可大蒜茎尖仅0.2毫米左右,“掐尖”谈何容易。2019年,科研团队与徐州农业科学院合作,在显微镜下用解剖针剥离了400株大蒜的茎尖,再将其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光照培养,4个月后又对获得的脱毒苗进行生根培养。在室内炼苗半个月后,再将蒜苗移栽到无毒大蒜繁育大棚,阻断蚜虫和蓟马等病毒传染源,以确保脱毒苗不会重新感染病毒。

2020年5月,终于收获第一代脱毒大蒜,也就是提纯复壮后的种蒜。

良种配良法,让产量发挥最大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中麻所副研究员王延周在团队中负责紫皮大蒜的高产种植技术研究。他说,良种有了,还要通过良法让它尽量避免靠天吃饭。

大蒜生态适应性较差,针对茶陵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团队开展了水肥管理技术、种植密度试验、草害虫害等病害管理技术等研究,并且参与修改了《茶陵紫皮大蒜栽培技术规程》。

看到谭张美的大蒜地里铺着稻草,但杂草依然往上窜,王延周给出建议:“您改为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就基本上不用花功夫除杂草啦!”

2020年种下种蒜之后,团队精心记录着每一个成长细节,如每一株株高、叶片数、蒜球直径等。“我们每个月至少会来茶陵看一次。”王延周说,茶陵县农技站站长虽然会经常发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但他们仍觉得亲眼见到更踏实。

目前,优质种蒜经过两代繁殖,已达到10000瓣,但王延周却“不敢尝一颗”。“太宝贵了,我们将这些来之不易的蒜瓣交付给茶陵县,等到繁殖到一定规模后分发给农民,到那个时候,茶陵蒜农们就都能养‘胖小子’了。”王延周说。


https://m.voc.com.cn/wxhn/article/202205/202205132322303245.html

所属类别: 科研动态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