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科研 幸福生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要闻» 承麻类科学厚蕴 谱南方经作新篇

承麻类科学厚蕴 谱南方经作新篇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18-11-07

  ----在南方经济作物发展战略暨麻类所建所60周年

  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 陈万权

  2018年10月28日

  

  尊敬的张合成书记、刘旭院长、易佳良秘书长,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2018年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全面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这意义非凡的关键年,麻类研究所也迎来了她建所60周年华诞。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长沙召开“南方经济作物发展战略暨麻类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学术交流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所职工对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和各位朋友拨冗出席今天的盛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风雨兼程一甲子,孜孜求索六十年。60年前,麻类产业由传统的小作坊逐步实现工业化,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包装、纺织、军工等行业,为更好地服务于麻类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1958年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在苎麻主产区—湖南沅江建立麻类研究所,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60年来,几代麻类人呕心沥血、披荆斩棘,搭建了一批国家级平台,培养了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守住了麻类科学阵地,支撑了麻类产业发展,保持了麻类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传承性,为我国麻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麻类研究所在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稳定支持下,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学科布局逐渐优化,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开发稳步增长,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综合评价结果,在全院33个研究所中,麻类研究所的发展实力从2012年的全院倒数第1名跃升至2017年的第17名,发展速度更是跻身前3位。

  一、六十年不忘初心,牢记国家使命

  60年前,一大批专家、干部和工人,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全国各地汇聚湖南洞庭湖畔,在沅江马公铺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创业者们秉承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宗旨,行走在田边地头,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研实践,取得了骄人成绩,形成了“以麻为业、以所为家”的优良传统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例如,1984年,麻类研究所向中央提出开发造纸原料—红麻研究建议,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开辟了红麻造纸研究新领域,当时在山东基地工作的麻类所科研人员受到了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扎根基层六十载,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奋战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一线的麻类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2001年,在水患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为稳住麻类创新阵营,麻类研究所以项目带动搬迁,实现迁址省会城市—长沙的夙愿,步入跨越发展新阶段。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不仅提振了职工的士气,吸引了人才,也为研究所的转型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麻类所作为首席科学家依托单位,扛起麻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大旗。在麻类产业持续萎缩的背景下,麻类人不等不靠,向麻类多用途和南方经济作物研究方向延伸和拓展,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成立南方经济作物研究中心。2015年,我所举全所之力、集全所之智,组织申报的9个创新团队全部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试点,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潜能,研究对象从传统的麻类作物拓展到南方饲料作物、南方特色果蔬、农产品生物加工、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等多学科领域。

  60年栉风沐雨,60年初心不忘。作为唯一的国家级麻类科学研究机构,麻类研究所始终不忘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在七任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麻类研究所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解决麻类产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性研究工作,为我国麻类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六十年风雨砥砺,喜看今朝硕果飘香

  60年来,一代代麻类人承先启后、攻坚克难,围绕麻类等南方经济作物,形成了4个一级学科和10个重点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688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04项;育成麻类作物新品种94个,覆盖全国所有产麻区,生产上种植的麻类品种中有60%以上出自麻类所专家之手;国家麻类中期库收集保存了麻类资源12000多份,是全球库存资源最多、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和科学研究最深入的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0年来,一代代麻类所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涌现出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麻地膜力克农田“白色污染”,麻育秧膜突破水稻机插育秧中的散秧丢秧瓶颈,促根壮苗、可降解。截至2017年,麻育秧膜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000多万亩,农民增收节支超过64亿元;

  高效节能清洁型生物脱胶技术破解了困扰麻纺界多年的难题,整体发明麻类工厂化生物脱胶工艺与关键设备,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达标排放;

  “麻改饲”有效解决了南方高蛋白饲料作物的匮缺问题,推动了南方草食畜牧业发展。提出了“12163”麻改饲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构建了饲用苎麻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有望实现南方草食动物饲料蛋白和抗生素“两替代”;

  麻类多用途研究不断拓展深化。成功发掘出各种麻类作物的新功能,以麻类为基础的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研发、麻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修复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南方特色经济作物研究成果初见端倪。成功选育出适于武陵山区种植的高山萝卜新品种—中萝1号和中萝2号,成为当地主栽品种,为国家进口替代和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方大蒜、芦苇笋、八月瓜、蜜糖桔等特色经济作物研究方面均取得良好进展。

  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所以科技创新工程为总抓手,创新活力逐渐显现,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人才团队逐渐壮大,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共建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或试验站。

  三、六十年凝心聚力,描绘崭新篇章

  60年来,勤劳勇敢的麻类所人,条件艰苦没有吓退,产业危机没有动摇,拟转企帽子没有压垮,“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凝聚和传承了“扎根基层、艰苦创业,服务三农、开拓创新”的麻类所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麻类人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60年来,多人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农业农村部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殊荣。研究所先后荣获湖南省直机关双文明单位、中国农科院文明单位和湖南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等桂冠。

  如今的麻类研究所,全所职工精神振奋、团结一心,个人进步与单位发展同频共振,“快乐科研,幸福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全所进入新时代、奋战新征程、决胜新目标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礼不忘本,饮水思源。在建所60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和敬仰那些为麻类所建设和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开拓者,无比感恩60年来关注、关心、关怀麻类所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无比感谢曾经为了祖国的麻类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奉献出毕生精力以及正在为我国麻类事业发展顽强拼搏的全体麻类所职工。

  “行百里者半九十”。60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麻类研究所未来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 “三个面向”、“两个一流”和“一个整体跃升”的目标和要求,凝心聚力,勇攀高峰,在南方经济作物研究的广阔天地大展拳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和各位朋友的莅临指导。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所属类别: 科研动态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